摘要:笔者认为,对“底”(地张)的评价,可以分解成对颜色和谐程度、净度、光泽度及对裂绺的评定。  3.评价“种”,是对翡翠内部结构的微观几何指标作出判定;评价“底”,是将翡翠的各项质量指标综合后,形成的一个宏观、外在和整体的感觉。

  关于翡翠的底,很多刚入行的朋友不是很了解的,一些外行的朋友可能都没有听说过翡翠的底,那翡翠玉料玉器的“底”是什么呢?翡翠的底对翡翠有什么影响吗?下面我们看看关于翡翠底的相关知识。

翡翠玉料玉器的“底”是什么 老玩家教你玩转翡翠的“底”

  底的定义

  “底”又称“地张”或“底子”,是中国玉器玉雕界的一个专用名词。“底”是指翡翠玉料、玉件的外表面,或某一个切面所反映出来的总体质量状况。

  对于许多宝石来说,如钻石、红蓝宝石、海蓝宝石、碧玺、祖母绿等,因为其原料或成品的体积、表面积较小,所以在评价过程中,通常不强调“底”这一指标。

  但翡翠及其他玉、玉器则不一样,玉料或玉器成品的体积及表面积很大,且在同一块玉料的不同部位,颜色分布、色调、结构构造特征等情况常有较大差异。所以,在看玉料时必须考虑“底”;玉雕师在对玉料进行设计、加工前,也必定会考虑“底”;玉器评估师在对一件玉件进行评价或估价时,也必须考虑“底”。

  在质地(种)、透明度(水)、颜色(色)、净度(净)、底(地张)等评定翡翠及质量的指标中,底的概念使人模糊但又回避不了。因为论玉必论“底”,谈翡翠也常常谈到“底”。对于“底”的解释,在翡翠界、玉雕界和以往的珠宝书籍和书刊中,不同的人有过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。

翡翠玉料玉器的“底”是什么 老玩家教你玩转翡翠的“底”

  翡翠毛料-玻璃种-冰糖底

  在《翡翠大词典》中,我负责编写翡翠的“种、底、地”及词典稿件的审阅(非审定)工作。关于翡翠玉料玉器的“底”等内容,在该词典中已有所体现。但由于编纂《翡翠大词典》是一项繁重的系统工程和集体行为等原因,不可能一蹴而就;我提供的稿件及提出的意见,没有得到完全采纳,我稿件中没有的内容,却写入了词典中。所以,今天抽空再谈论一下翡翠的“底”。

  一、底的概念和内涵

  1.“底”(地张)的概念:“底”(地张)是一个“面”或体积——是人们对玉料、玉器评价或加工的基底,它既可以是玉料、玉件外露的整个表面或玉料的某一个剖切面;也可以是透明或半透明玉料、玉器的内外整体(一个体积)。

  “底”(地张),首先是在一个面积上观察到的质量高低的概念,有时也可视为在一个体积中质量表现高低的概念。

  2.“地张”(底)的内涵:“地张”(底)的内涵就是这个表面、剖切面(或体积中)所反映出来的总体质量状况。为了准确表达和评价方便,在此用数学式表示,即:

  ●地张(底)==净度+光泽度+[颜色(色)+质地(种)+透明度(水)]分布状况+裂绺……(数学式)

  从这一式子中,我们可以明确看出,“地张”(底)是多种因素在玉料玉器的外表面、剖切面(或体积中)所反映出来的一个综合的质量状况。

翡翠玉料玉器的“底”是什么 老玩家教你玩转翡翠的“底”

  二、识别底的关键词

  干净(净),均匀(匀),通透(透),润泽(润),细密(细),色的和谐(和),无裂(完整)。可见,评价“底”(地张)的质量确有许多的讲究。

  三、对底的评价

  评价一件翡翠成品或半成品“底”(地张)的优劣,主要着眼于:

  1.看颜色与种、水之间相互映衬的效应。这个效应包括三者之间互补或不补,甚至互相制约的效应。

  2.看结构情况(玉肉粗细、疏密、均匀)以及玉件外表的光泽特征。

  3.看颜色色调及颜色的分布特征,看翠和整个基底的协调程度。

  昭君出塞-翡翠-雪花底

  4.看玉件的净度:玉件的白棉、黑斑、灰丝、冰渣等瑕疵越少,净度越高,则“地张”(底)就越好。

  5.看玉件的裂绺:玉件的裂绺越少,“地张”(底)就越好。

  综合以上评价原则可知:翡翠的“地张”(底)以玉质缜密、透明度高、光泽柔润、洁净无杂质的硬玉结晶集合体为好,底子洁净细润的翡翠玉料经加工后,表面非常光滑,在光的照射下光泽熠熠,充分反映出翡翠特有的神韵和灵气,在翡翠界称这种现象为“宝气足”。

翡翠玉料玉器的“底”是什么 老玩家教你玩转翡翠的“底”

  只有“地张”(底)洁净细润,光芒四射,才能陪衬出翡翠的高雅富丽,给人以碧绿欲滴,静若秋水或红艳如火的感受,翡翠界称这类感觉为“放晴”。“底”的优劣关系到翡翠的加工质量,影响到翡翠玉件的品级和价值。所以,正确识别和评定翡翠的“底”,具有重要的美学和商业意义。

  在现行的翡翠饰品质量品级评价标准中,颜色(色)、质地(种)、透明度(水)是单独列出。笔者认为,对“底”(地张)的评价,可以分解成对颜色和谐程度、净度、光泽度及对裂绺的评定。

  四、观察底的要点

  评价翡翠价值时,最注重的是绿色。对于翡翠而言,在观察和理解翡翠的“底”(地张)时,有几点值得注意:

  1.一块玉料上有两种颜色时,翠(绿色)以外的其他颜色——底色。如:紫底带翠。

  2.有多种颜色时,可不以色论底,这时底的内容为光泽、净度和裂绺的状况。

  3.当翡翠无色时,此时“底”为种、水、净度、裂绺的综合体现。

  4.当翡翠为满绿或满色(橙、黄、黑、白等)时,颜色与底子融为一体,此时“底”即为种、水、色、净度和裂绺的综合体现。

翡翠玉料玉器的“底”是什么 老玩家教你玩转翡翠的“底”

  五、底的命名规则

  在行业中,我们是根据翡翠的颜色(色)、质地(种)、透明度(水)、净度、光泽等表现特征,对玉料或玉件的“底”进行描述并作出命名。最常用以下三种命名方式:

  1.以透明度、质地、光泽的特征命名,如玻璃底、冰底、瓷底、蜡烛底等。

  2.以色调、色形、透明度的特征命名,如紫花底、青花底、豆青底、浑水底、米汤底等。

  3.以色调和质地的特征命名,如白沙底、灰沙底、细白底、糙白底、粗灰底等。

  六、底和种的区别

  “底”(地张)和“种”(质地),是两个非常容易混为一谈的概念,底和种的区别,从基本概念上进行分辨,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:

  1.“种”是微观,“底”是宏观;“种”是单项指标,“底”由多项因素组成。

  2.“种”是矿物晶粒,是晶粒的大小、粗细和结构的疏密;“底”则是玉料、玉件的一个待加工、已加工面(或体积),是种、水、色、光泽、净度等特征的综合反映。

  3.评价“种”,是对翡翠内部结构的微观几何指标作出判定;评价“底”,是将翡翠的各项质量指标综合后,形成的一个宏观、外在和整体的感觉。

翡翠玉料玉器的“底”是什么 老玩家教你玩转翡翠的“底”

  ●底和种区别举例:①玻璃底——整个玉件象玻璃那样透明、那样看不到晶粒、那样纯净和有光泽;②玻璃种——玉件的结构如同隐晶质,玉肉如同玻璃般细腻。

  七、底和种的关系

  “种”差则“底”差,但“种”好“底”却不一定好,只有种、水、净度等俱好,才能有好底子,只有种水色等和色的均匀度俱佳,才会出现很好的底子,这是笔者对翡翠等玉料玉器长期观察后作出的判断。

  八、结论

  翡翠的“底”(地张),主要指玉料或玉件整体的细腻程度、透明度、色调和颜色的分布特征,同时也兼含了裂绺、杂质等因素在玉料玉件表面的综合体现。

  翡翠的“底”(地张),既是人眼对翡翠外表和内部的一个直观感觉,又是一项综合评定翡翠质量的指标;在实际中,“底”(地张)更多的是作为一项工艺性、审美性和观赏性的定性的评价指标。


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,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