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  腾冲的一位姓潘的友人赠给他两块缅甸翡翠,徐霞客称其为翠生石。  在缅甸翡翠的雕刻中,一龙一凤被称为“龙凤呈祥”,这正是中国古代人们以龙凤为图腾的祈福心理体现。  清朝乾隆皇帝对缅甸翡翠更是喜爱至极,将缅甸翡翠称为“帝王玉”。

  翡翠文化故事是很丰富的,很多名人和翡翠之间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,比如大家熟知的慈禧太后。今天我们给大家讲一个大家比较少听说的翡翠名人故事,玉石文化之徐霞客印象。

翡翠名人故事:玉石文化之徐霞客印象

  徐霞客没有到过缅甸,但《游记》中对缅甸北部的山脉、水系、通道的记述与现代地图十分吻合,说明当时与缅甸的交往已十分频繁。

  《游记》特别说明了缅甸玉石场与“宝井”是两个地方。文中有了“翠生石”(即翡翠原石)的说法,说明当时已经把硬玉称为翡翠。

  徐霞客印象

  《游记》以简洁的文字,记述了翡翠商人对付官府承差的三个妙法:

  请吃:设宴招待“买宝舍人”;

  搪抵:手头预备着低档次的料子“搪抵上司取索”,使承差看不上;

  躲避:一连几天不见面,连徐霞客留字条都请不出来,而且不敢传出任何信息,生怕承差抓着线索。

  徐霞客在其踏遍祖国山水之时,也曾游历过云南腾冲,到当地的玉匠玉商家中观看玉器。

  腾冲的一位姓潘的友人赠给他两块缅甸翡翠,徐霞客称其为翠生石。

  由于当时翡翠的价值尚未被大众所广泛认知,徐霞客对这两块缅甸翡翠也不是很珍爱。

  见多识广的徐霞客,在缅甸翡翠的鉴别上却是外行。

  纯翠者方是上品,白质翠斑玉石直到现在才算有价值了。可怜上等的缅甸翡翠未遇伯乐,所托非人,被徐霞客拿去做了个杯子,倒是白质缅甸翡翠拿去做了工艺品,大名鼎鼎的徐霞客与缅甸翡翠失之交臂,实在令人叹息!

翡翠名人故事:玉石文化之徐霞客印象

  翡翠的文化

  16世纪,翡翠从缅甸传入中国。从那时起,翡翠就深深扎根于中国。

 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,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玉石之王——翡翠,相互渗透,相互升华,逐渐紧密结合。

  中国传统文化在翡翠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可以说,翡翠的文化灵魂受启于三大中国传统文化:福文化、儒家文化、玉雕工艺精粹。

  传统福文化

  自古以来,在中国人心目中,“福”是一个吉祥字。几千年来,“福”被演绎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。

  上至帝王将相,下至平民百姓,无不把“福”作为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,人们求福、盼福、惜福,“福”已俨然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。

  福文化是中国吉祥文化的核心,吉祥文化包括福、禄、寿、喜、财五大方面,“福”既是五大主题之首,又是各种吉祥文化的概括和代表,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精华。

  “五福”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不仅仅是物质满足,它更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、生命意识和审美情趣。

翡翠名人故事:玉石文化之徐霞客印象

  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与图腾

  古人认为龙是鳞虫之长,有变幻无穷的本领;凤则为百鸟之王,是吉祥的化身。有龙凤出现的地方必定天下太平、五谷丰登。

  在缅甸翡翠的雕刻中,一龙一凤被称为“龙凤呈祥”,这正是中国古代人们以龙凤为图腾的祈福心理体现。

  貔貅是古代传说中招财进宝的祥兽,据说是龙王的九太子。它主食金银财宝,并且只进不出,故民间有“一摸貔貅运程旺盛,二摸貔貅财源滚滚,三摸貔貅平步青云”的说法。

  在缅甸翡翠雕刻中,缅甸翡翠貔貅也是常用的题材之一,它代表着人们对财富的渴望和对富足生活的憧憬。在选购翡翠貔貅的时候,要注意翡翠貔貅是有雌雄之分的。

  古人认为蝙蝠、麋鹿、寿桃都是吉祥之物,它们三个在一起被称作“福禄寿”(谐音),寓意福禄双全,健康长寿。像这样的翡翠雕刻题材,也是古人寄情于物的传统。

  十二生肖也是中国传统福文化的灿烂结晶。

  在中国,生肖可以说是跟随人一生不变的生命符号之一。

  它寄托着古老的中华民族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和对人类的朋友——动物的无限崇敬。十二生肖也是翡翠雕刻中的传统题材。

  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内容丰富,内涵深刻,而缅甸翡翠就是传承中国传统福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
  人们在佩戴缅甸翡翠享受美的同时,更是把福气也随身佩戴。

  正所谓,穿金显富贵,戴玉保平安。

翡翠名人故事:玉石文化之徐霞客印象

  中国传统统儒家文化

  春秋战国时期,随着儒家文化的勃兴,贵族土卿开始崇尚“观物比德”,标榜“君子如玉”,玉被赋予了吸纳日月山川之精华,凝聚人间之美质的特性。“君子比德于玉”,将玉的温润光洁与君子的美德结合起来,于是玉有五德、九德、十一德的说法应运而生。据《礼记.玉藻》记载,“古之君子必佩玉,右徵角,左官月,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,行则鸣佩玉;居则设佩,朝则结佩”。

  《诗经.国风.木瓜》中也有:“投我以木瓜,报之以琼琚。投我以木桃,报之以琼瑶。投我以木李,报之以琼玖。”《秦风.渭阳》中亦有记载“我送舅氏,悠悠我思,何以赠之,琼瑰玉佩”。中国古代崇玉之风可见一斑。

  作为君子,将自身对理想道德的追求,比附于玉的无瑕光洁,将自身人格的砥励磨练,寓于美玉的精雕细琢。以至“君子无故,玉不去身”,这正是中国玉文化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,也是中华民族8000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。

  明朝末年,缅甸翡翠由一个远征缅甸的驮夫带入中国,它翠绿欲滴,晶莹润泽,外表娇美温润,本质却至刚至柔,与君子追求的道德境界正相吻合。

  人们把缅甸翡翠坚硬的质地、晶莹的光泽、温润的水头、变幻的颜色和可琢的特性与君子的仁、义、智、勇、洁五德结合起来。

  清朝乾隆皇帝对缅甸翡翠更是喜爱至极,将缅甸翡翠称为“帝王玉”。

  从那时起,缅甸翡翠一度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,成为蕴含着浓厚儒家文化的绿色精灵。


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,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。